医药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十分广阔
随着抗癌药降价保供的加快落实,药品的运输环节不可不重视!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表明,药品质量问题中有近20%与冷链物流相关。医药冷链并不是一块容易涉足的领域,对运输及温度要求极为苛刻,一旦运输途中出现温度异常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截至目前,国内可以覆盖全国的医药冷链运输企业仍然屈指可数。
医药物流与常见消耗品物流不同,国际上对于医药物流有着严格的规定。如WHO出台的《The Blood Cold Chain》在血站组织指南中制定了极为严格的血液温度界限。
该指南中规定,全血和红细胞必须储藏在2至8°C的环境下,血小板必须在22°C下,新鲜冰冻血浆必须在-20°C以下保存,以保证血液成分制品的活性与安全性。
在实际情况中,如新鲜冰冻血浆这类对冷藏温度要求极高产品,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冷链把控。因为温度记录仪只存在于集装箱内部,而产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会经历多次装卸货进程,而这些进程是难以控制或监控的。
所以为避免在装卸过程中的药品、疫苗损坏,企业必须为集装箱设置更低的温度,以避免装卸货过程中造成的损失。
医药冷链配送的难点在于经历多个物流环节,不同的环节使用不同的运输资源和信息系统,要实现药品流通的信息共享和全程温控,势必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标准的能力。包括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涉及的温控仓库、温控车辆、冷藏箱、保温箱及温度监测系统验证性等。
医药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十分广阔
近几年,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医疗市场药物需求量也逐步提高,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最新公布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将达到3.8万亿元,而冷链运输的药品市场规模或可达到1200亿元。
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品的物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低温贮藏的医药冷藏品发展很快,医药冷链物流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未来中国冷链运输的药品市场规模会十分广阔。
相关数据显示,疫苗类制品、注射针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医药冷藏品的销售金额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总销售额的10%左右,市场空间巨大。
医药冷链物流市场前景虽好,行业问题仍待解决
虽然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市场前景看好,但当下的现状却不得不引起行业和企业的重视。
首先是"量"和"质"的问题。
在"量"的方面,我国的医药冷链物流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资源存量较少,冷库依旧面临资源结构不合理,存在东多西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等局面。
在"质"的方面,冷链设备并未与需求达成正比。更重要的是GSP2012版的冷链标准是从原来落后的情况被跨跃式要求到世界的先进标准,我国大部分的冷链设备并没有做好万全准备,一下子过渡到世界标准是难上加难。
然后是信息化的问题。医药产品在生产、存储、运输环节需实现全程温度可控,然而受技术条件限制,医药产品在各流通节点并没有实现完全联网,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无法对产品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多数物流公司还在采用人工确认温度的方法,实行简单的冷链管理,不能实现温控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和不可修改性。
其次是专业人才的问题。医药冷链物流对于人才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懂得物流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医药知识。虽然医药物流行业的人才缺口较大,但目前,大多院校并没有专门设置医药物流专业,企业招聘的物流或医药人才也需要后续培养,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
最后是行业竞争的问题。据有关分析,当前,医药冷链物流主要有两种企业的加入,一种是传统药企,另一种则是社会物流企业。传统药企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方面,而社会物流的加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此外,国务院对第三方药品物流审批认证的举措也将进一步将行业竞争推向高潮。